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良心事業總是叫好不叫座,反而是黑心企業的產品大發利市

今年食安新聞一直爆,今天又爆了這個新聞: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全台豆製品恐怕都染二甲基黃 原料疑來自大陸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人耳提面命,那些零食不能吃,都有參很多化學物質,小時候都不信邪,總是眼睜睜的看著同學吃著各種花花綠綠紅紅黃黃的東西,我都沒有份(我是高中以後才有零用錢的,國中國小在校是窮人階級XD)。

當然現在是很慶幸,我吃的毒比別人少:)

食安新聞一直爆,不代表今年才有食安問題,而是食安問題其實一直存在,而沒有人爆,或者說沒有人敢爆?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真看,以往良心事業大家不支持,總是叫好不叫座,反而是黑心企業的產品大發利市也是事實

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怎樣讓真正的良心企業得到正向回饋,讓黑心事業的路越走越窄,這是消費者必須要努力的。

被黑心企業餵了一輩子黑心產品的消費者,你不甘心的話,就要覺醒。覺醒的基礎,就是強化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廠商希望你作快速而粗糙的決定,跟著你的感覺走,那你就該逆向理性不求快地思考,不要讓自己變被宰的羊,廠商告訴你:世界沒有絕對的善惡,但是他沒跟你說在特定的情境,絕對有相對的客觀善惡標準!基本的邏輯學、判斷能力非常重要。

貪小便宜,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好,得到的就是壞掉的身軀。我最近路過桃園市中心,看到一個美侖美奐,蓋的像一座博物館般的「洗腎中心」,洗腎機概念股是真實在發生的。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The Knick紐約醫情觀影心得

最近在追這一部CINEMAX影集。

故事是講19世紀末美國紐約醫院的故事,看了會覺得說,原來美國一開始也是這樣的國家啊,好在是活在現代。那時代的醫院,看著那個年代很古老的醫療器具,加上從業醫生都沒啥進取心,每每按部就班醫死人,只要宣告要作手術,幾乎就是宣佈病人死刑,這個時代,手術成功是鳳毛麟角。

此外還有非常多陰暗面....

  • 外行領導內行
  • 種族歧視
  • 連搶病人、搶實驗用大體都很市儈
  • 堂堂院長收回扣
  • 院長欠地下錢莊錢,被拿掉身上的某器官....
  • 堂堂外科主任自己吸毒
  • 病人人權被侵犯
  • 醫療疏失醫死人,把屍體燒了一勞永逸
  • 醫院跟醫學院、教堂、政府衛生局間的潛規則
我就不貼劇照了,詳細可以看這裡

劇中的留法學成歸國的高竿黑人醫生愛德華就令人期待,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美國是醫療技術的先進大國,怎麼扭轉那麼糟糕的環境與充滿弊病的制度,變成良性的環境與向上循環的制度,也是經過一番努力的,沒有任何人生而偉大,沒有一個國家一開始就先進,看到19世紀末的美國,就好像看到現在的台灣,我們還缺少100多年的進化。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多謝款待》心得-「自己覺得好吃」與「讓人覺得好吃」

今天第一次看了緯來日本台撥的日劇《多謝款待》(ごちそうさん),我覺得這片很值得看,尤其是做創作的人很適合看。

今天我看的是第五集,本集的主軸是女主角從小愛吃的女主角卯野芽以子(關東人),想推銷自己心愛的美味-納豆給寄住家裡的西門悠太郎(關西人)。


看了這集,才知道原來日本也是有人(男主角)討厭納豆的(關西人沒吃納豆的傳統?還是是單獨的特例?),一聞到味道就受不了。然而經營西洋餐廳的女主角家全家都喜歡納豆,女主角自己超喜歡吃,抓到機會就強迫推銷,當然男主角不買帳。

於是呢,愛吃又沒任何特長的女主角還是不死心,本來不太會下廚的她就開始研究起如何做料理這件事,由於曾給唸大學的男主角家教過科學,所以就用科學的方法開始嘗試各種組合的可能性,降低納豆的味道以及黏黏噁心的口感,到最後發明奇妙的又甜又鹹的炸物包作法,征服了什麼都不討厭吃只怕納豆的男主角的心。

我覺得這部片很發人省思。男主角自己有提到,同樣一句話「什麼都喜歡吃」,在不同人的角度意思不一樣。他指出女主角的「什麼都喜歡吃」是真的什麼都愛吃,但是男主角他自己的「什麼都喜歡吃」其實是不太會品嚐料理,所以有啥吃啥都無所謂,只要不是可怕的納豆就好。

所以,要先正確的解讀他的行為或者話語,然後讓男主角吃到精心製作而且味道好吃的料理,就可以克服納豆了,只要讓它比男主角所有認為好吃的料理更好吃

這一集的宗旨提到:「自己覺得好吃」與「讓人覺得好吃」不一樣,我覺得這是我們做創作的人常常忽略的事情。

所以,劇集中女主角從美食家-自己覺得好吃的立場,

轉變成
              料理家-讓人覺得好吃的立場

我覺得這是不得了的進步。進行創作不意味就馬上變成實質的生產者,常常,自己只是在當一個東施效顰的消費者,雖然自號是創作,但其實只是在重製某個老掉牙的東西,然後「好厲害,我也做得到!」,這是停留在自我滿足的利己而已(把別人變成跟自己一樣,不然就自怨自艾別人不了解自己,這稱不上推廣,充其量只是任性與自私)。要升級到真正的利他,得好好了解他人的世界觀,好好了解消費者真正的心聲,以及充實自己的學養與技術力,不斷精益求精,才能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好的想法推廣到別人的心口裡。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初音版島嶼天光-目前可公開的情報

台語版
台語花栗鼠版
日本語版(請日本音樂人寫的)

目前PV製作中,分鏡已經完成,目前動畫師MoD全力以赴中,經過他同意,先搶先釋出幾張草稿圖:




大致上各組是用V家人物來作象徵,幾乎學運時每一組都有,而且背景是以學運期間立院外圍青島東、濟南甚至八巷為舞台。

學運議場內當時媒體太多報導了,但是外圍學生以及社會人士不畏晴雨,天天露宿街頭的那種甘苦,很少情形沒接觸的外人不惟所知,所以我們PV就以這個為主來製作。

然後其他V家人物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大家可以猜猜看。 :)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知己知彼很重要的,來算算413白羶均的人數

話說我這個六年級生呢,成長於1980年代,那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生育爆多的年代,加上小時候唸明星國小,我們學校每年級12班,每班平均70人,學校實質總人數是4000多人,每天朝會時,那個聲勢排起來自然不在話下,就是4個「團」的人數。

ps.1個連有120人,1營有4連約500人,1團有三營,約1500~2000人,一個標準師約10000人

昨天某聯盟在集會自由廣場前的集會,號稱有萬人到場。時下年輕人是少子化的時代,國小一班30了不起50個人,很難感覺以前那個年代的人數聲勢了,那就讓我鍵盤計算一下昨天到底這個白白聯盟來多少人?

根據這兩張照片來說,最左邊那約2~3排人暫且不管他,最右邊是游離的觀光客或記者、記者車也不管,計算中間的,把四排當成一個單位(姑且叫一班),大約是4*20=80人,有些地方坐得比較空或者歪掉就不算,比我國小一個班人數多一點點

再根據這連結中的影片計算,隨著四軸飛行器一路飛過去,大約有6個班(一樣,我從寬認定),這樣主力中央區有5*80=480人,別忘了,這還沒有扣掉中間音控台還有走道空白,至於左邊的2~3排人那個可以忽略的,了不起就是3*24(共24排)=72,右邊路人加記者要認真從寬算,算一排5人好了,5*24=120
480+72+120
共672(還沒有扣走道跟音控台)

實際上這個人數就差不多相當於當兵時新訓營集合的人數而已。

揮舞旗幟視覺上一時確實看起來人會變多,可惜這不是古代打戰,助膽有用,對社會運動而言幫助不大。

白白花了兩天的時間蓄積的動員力大概就這樣,試想想,我國小時,我們學校天天的動員力都是4個團的人力,昨天晚上公投聯盟一下午動員的晚上記者會與連署活動,就簽到了3000張連署書(就算從寬假設其中2/3是遠端網路傳檔案來,那也有1000多人到場連署)。

更!昨天晚上人超少的啦....







勉強一個團的人力而已。

更不用說太陽花學運平均每天就算最弱的時候幾乎都有1個團的人力(可以公開機密了?就是每天早上=.=! 7~9點,下次有學運時,要加強這個時段而不是凌晨),最強盛時,有50個師的人力。

分享給大家,嘴泡歸嘴砲,涉及到戰略,廟算始終很重要,少算多敗,多算就少敗。有人不喜歡算,好自我吹捧就隨他去,我們還是要客觀計算對方與自己的實力。

黑島青32多萬人按讚來最高紀錄50萬人相挺,白白的聲援方局長粉絲團按讚24萬,來672人,大家自己心裡有數。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不管贊成或反對服貿,你到底看過服貿協議本文了沒?

我很辛苦地看過全文了!(要看好幾個小時=.=!!)

要討論一份合約,你能沒看合約內容,就評斷合約好不好嗎?

不了解服貿或者覺得服貿有很多疑點,那為何不去看原文本身?

我敢說很多討論服貿的人,到目前為主,以下問題:
  • 服貿協議的標題全文是啥? 
  • 有幾份附件? 
  • 服貿協議文件完整內容要去哪裡取得? 
  • 字最多的,是本文還是哪一份附件?字最少的,又是哪一份?  
  • 服貿協議裏面定義的「專家」資格是否要有證照背書?
還回答不出來。這只是簡單的問題,還沒討論到啥利啥弊呢。

服貿之前某些官員說啥「利大於敝」,可是又說不出來哪些是利?哪些是弊?(那你怎知道「利大於弊」?),之前新聞焦點很多也只是著眼於啥美髮美容業、資訊科技產業等等,然而..那些官員說的「利大於敝」,愚猜想是指項目的數目來比較。

以敝人翻到這一頁的三項目:批發交易、零售服務、經銷甚至別頁的物流運輸業,都是對岸來台設公司、併購台灣公司完全沒有股權比例限制的(其他行業有),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這表示台灣的經濟動脈可以輕易的被對岸掐住!(其他還有電信服務、廣告業務、出版印刷等)

你能想像將來每天需要的民生必須品以及其他所有貨物,從最上盤到最下盤以及終端的店面或賣場交易完完全全被對岸控制住的景象嗎?

對岸對台灣從來沒有放棄敵意、沒有簽署過戰爭結束的和平協定,又他們很多行業是國家資本做後盾,目前此版服貿單單這幾條,對岸一狠心,是可以用銀彈攻勢一條龍控制住台灣整個經濟命脈,其弊非常的危險!絕對危及國安問題。

其實昨夜我去立院週邊去作志工,有機會遇到一位阿伯志工,老扣扣了,還來現場幫忙,還是第一天就來,有空閒聊時,才知道對方是國安背景退役,也就是所謂的傳統藍營基本盤,這樣的人卻來幫助學運(其實學運背後超多社會人士協力,說只是學生的反服貿人士,你們一定沒有來過現場,來過現場就知道,學運方的物資絕對有能耐支撐好幾個月,現場期中考都不無可能),聊一聊也理解了,人家年輕的時候,老蔣、小蔣還在,那時年輕力壯反共抗俄,戮力防守好台灣,忠貞愛國愛鄉守土。結果老來,台灣卻會莫名其怪地被服貿賣掉,難怪很熱心的來幫忙。馬囧僅存的9%支持者還以為學運大聯盟的底是民進黨的,實在是太小看學運方身後面的社會後援,事實上我鄰居的山東高齡老兵也確實是對馬囧油電雙漲以後的諸多作為罵不絕口,宏亮嗓門如雷貫耳。

其實用膝蓋想也知道,609 VS 689,將近46%對54%,現在馬囧只剩下9%,那消失的45%氾藍陣營哪裡去了?

 政治不是上街買衣服,你喜歡買綠色我喜歡買藍色的衣服,這事關自己的生存權啊!

所以我也呼籲,退回服貿,重啟談判!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KANO觀後心得:認真不會輸!


距離上一篇已經好幾個月了,很久沒寫,是因為之前實在是對時局非常的失望,心裡有很多話,但覺得身為小小的網民,似乎寫的再多,都會像石頭丟進大海無聲無息,就懶得寫了。直到228進戲院看了KANO(目前二刷XD),非常感動,所以我決定把今年第一篇獻給KANO了。



KANO是一部非常細緻的電影,從細節的鋪陳一直到大方向宏觀的架構,都非常完整,電影節奏控制又很好,片長三小時多,前兩小時慢慢蓄積鋪成,最後一小時節奏緊密,觀影感覺好像只有兩小時。這部電影整體上,我覺得大致上是日片幸福的三町目搖擺女Swing Girls的合體,但是又更為深入地探討一項技藝之魂的修行過程,也講述到大眾遺忘了日治時期其實還有個美好年代(1931~1936),那時有一群棒球少年奮發向上的故事。

以下有一點劇透,請留意....我就空白幾行嚕.....







現代,有一句網路名言「認真就輸了」,不要說網路上,就算是真實的生活中,不管誰都有非常大的無力感,似乎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是一個充滿喪氣與沉淪的年代。
最近天下雜誌剛好有這個

我想馬導演與魏編劇要透過這個電影告訴我們的是:認真就輸了?No! 

認真不會輸,只是認真要得法
那就是:


1.識「貨」:劇中嘉農棒球部的原指導教練,農業科的濱田老師(日語的部是社團的意思)物色到好教練-近藤,一切的開始,起始於他的識人之明,為了好人才不辭辛勞三顧茅廬。這也可以說是情報判讀與掌握力,濱田是真心改善棒球部的訓練。

如果是為了消耗預算虛應了事,他可以隨便找個阿撒不魯的人來任職教練,嘉農當然也不可能有後來的叱吒風雲。


2.正確的努力「方向」:這一點,就是近藤教練的功績,近藤是熟知真正棒球訓練專業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

棒球玩得開心,接得到球接不到球又怎樣?如果在現代的台灣,大家可能會有這種想法,同樣的思維,也可以換成說:
  • 彈琴只要彈得開心,彈得好彈不好又怎樣?
  • 唸書只要唸得開心,唸得不好又怎樣?
等等....

但是近藤教練很清楚棒球的本質,就是競技,有輸贏,也是「生存遊戲」,然而這群公子哥兒們浪費自己家裡的錢、學校無償提供的資源,一直不把這件事認真看待,這是不會有成就的。

所以對於棒球的入門者,他提到「不要想贏,要想不能輸」,來改變這些學生的心態,有句話說「未知死,焉知生?」,就是這個道理,電影第一個小時,嘉農棒球部都是一直輸輸輸(反正無所謂啊,「打興趣」的嘛),一直嬉皮笑臉,因為他們一直只在「想要贏」,一直停留在「想要」( want)的階段,所以這次沒贏,下次再贏就好啦,當然永遠贏不了。被教練要求,還不一定服氣(小里這個大阪裔日本小孩,在進球場要敬禮那段表現超明顯),這個階段他們是教練要求,才不得不好好鍛鍊基本功,也就是說練球是為了別人而練。

直到他們被嘉中人看不起,燃起不服輸的鬥志。況且天天喊「甲子園」跑過農田,農人奮力與天爭,寶貴得來的米,優先配給這些小球員,然而它們比賽卻遲遲拿不出好成績,這非常有愧於嘉這個招牌。
 (在灌溉系統尚未建設完成的嘉南平原上,當時的田都是荒田,不是缺水,不然就是來個颱風大淹水,當時稻米每年只有一穫,農人非常辛苦,現在能一年三穫是嘉南大圳以及日治時期稻種改良的功勞)

劇中嘉農輸給嘉中兩次,第一次是正式比賽(應該是1930的台灣區聯賽),輸得一塌糊塗,輸了被判出局還嘻皮笑臉。而第二次呢?颱風過後,了解到資源的可貴,加上不想再被看不起,不想再蹉跎時間了,奮力一拼終於第一次拿分。


這次比賽裡,球員的心態從漫不經心,調整到認真以對,終於打破鴨蛋,但是最後還是輸了。這一輸,兩位學長由於就要畢業,再也沒有機會了,這更是給學弟們很大的危機感,此外主角阿基拉也由情傷感受到,女生選擇的,最終是有肩膀有責任感的男人,而不是一個屁。

於是男孩們開始蛻變成男人,從此開始,這些小球員們,不再是為了教練打球,是為了自己打球,不能輸!(can't)其實對於任何學問或者技藝的學習者,從門外漢階段登堂入室,就是差在認知這一件事情。真正關鍵的訓練都非常無聊、勞累,不可能速成,也不會只有歡樂而無痛楚,近藤教練成功的點起他們自我奮發的火苗,能夠自我要求,教育上這很不簡單 。

此外他選人唯才,眼光好,組成速度(原住民)、打擊力(漢人)以及細密防守(日本人)的團隊,而訓練上,他要求內(思想品質以及關鍵心法)外(技能)兼修, 尤其在小球員們練到有相當程度以後,他傳授了老鷹論。任何技藝的學習者,只要有學足夠深入,一定會有過類似的心法體學習,我覺得比起其他的運動電影、社團電影(包含外國的),KANO有作到這個層面,很罕見。

3.掌握資源的重要:電影中這演出非常的真實,近藤教練為了募款,不得不去跟議員應酬,或者跟校長拼死要資源,甚至最後自己的錢都投注進去填補公家資源的不足。史實其實也確實有記載這情況,這告訴我們,不是只有台灣會這樣,哪裡都會有這樣的逆境要克服,籌錢以及找投資人真得很重要。

4.基礎建設的改善:在電影中就是嘉南大圳的建設,很多人認為這條線跟嘉農主線無關,這個認知剛好就跟我們台灣人輕視任何基礎、基本功是一樣的。

一個地區要養育一個棒球事業,最基本就是要養活這些球員。一塊產能貧瘠的土地怎能做好這件事?總不可能永遠不給馬兒吃草,又要他們能飛能跳吧。

而片中嘉南大圳的刻苦建設跟嘉農棒球隊的訓練其實互相輝映,嘉南大圳的落成讓南台灣成為穀倉,為日後許多台灣的工商業奠基;就好像嘉農也帶起了台灣棒球運動,傳承了許多世代的教練與球員。所以政府或者某個產業的上游廠商的遠見跟執行力很重要,把上游搞定了,下游才能開花結果,傳承百世。

而電影最後的結果,幾乎像去年 WBC台日戰的結局,一樣就差在那麼一點點的差距,一樣是不服輸,奮戰到最後一刻,這就是球賽精彩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才能題輸贏已經不重要(而不是一開始),因為這已經達成棒球教育的宗旨,這樣的學生出去社會,不管作什麼行業,都會有旺盛的鬥志與企圖心。

說回來,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單單是講棒球,而是針對當前很多台灣人民的困境給了最好的良藥:

對於學生:在學習上,你是不是有認識到你真正的興趣志向,進而因為熱愛它,而專注投入?更進一步,熱血要熱血到對的方向,那就是一切作為都是要讓你的作品、演出,盡可能美善,為此要耐住寂寞好好鍛鍊扎實的基本功,而不是光說不練沈溺於自我空想。

對於企業:你有沒有識人之明?有無找到真正有戰略觀、真正有核心能力的掌舵人,而且善加禮遇?還是只想花小錢請來一群猴子?(我覺得劇中的濱田老師其實相當於公司總裁,近藤教練則是執行長)

對於政府或者一個產業上游:有沒有好好改善基礎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改善就業環境?當然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統的改善。

好比我以前有提過日、台高中教育社團部份的比較 ,棒球運動來說,台灣基層棒運老問題至今依舊,在高中以前,那就是資源、訓練強度的問題,還要兼顧學業,台灣比起日本是很難的,而1930年還是日本教育的時代,嘉農「棒球部」也只是所謂的「棒球社」而已,書跟一般學生一樣要讀好沒有特權,而球季上的表現,而且這業餘社團練出來的專業度在今日來看,絕非當今台灣社團活動「玩玩」的程度可比擬。
 (1931嘉農這隻勁旅,真的不是只會打球,大學畢業後,有的經商,有的去當老師,甚至當到農業學校的校長,未必只有打球一條路)


再舉一個例子,說到電影,其實日本高中也有電影社,甚至高中電影社的甲子園,社團活動內容可不只是電影欣賞,而是真要拍電影!

這是去年參加電影甲子園的一個作品預告。也就是說日本養成電影工業的生力軍,從高中就開始了,所謂的文創,日本在高中就扎根了。說回來,政府花很大的力氣去微調課綱的意識形態,卻吝於改善根本僵化的教育時數,這真的很可惜。

說回來,果子電影還能從《海角七號》一路拍到現在的《KANO》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之中是靠很多的犧牲來克服這些逆境,我覺得《KANO》這部電影本身,在戲外就是木瓜,雖然有很多奇怪的釘子,但是反而讓它結出越來越大的果實(不過我懷疑這是不是要呼應電影公司名的梗?),而打造《KANO》的劇組就是球員、馬志翔導演是近藤兵太郎,魏德聖監製則是濱田老師,只可惜還欠缺他們的「嘉南大圳」,但我還是佩服果子的創作意志與精神,而且他們證明了,「認真不會輸」,KANO的成就有目共睹。

最後我必須說,果子電影真的特有種!!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