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篇已經好幾個月了,很久沒寫,是因為之前實在是對時局非常的失望,心裡有很多話,但覺得身為小小的網民,似乎寫的再多,都會像石頭丟進大海無聲無息,就懶得寫了。直到228進戲院看了KANO(目前二刷XD),非常感動,所以我決定把今年第一篇獻給KANO了。
KANO是一部非常細緻的電影,從細節的鋪陳一直到大方向宏觀的架構,都非常完整,電影節奏控制又很好,片長三小時多,前兩小時慢慢蓄積鋪成,最後一小時節奏緊密,觀影感覺好像只有兩小時。這部電影整體上,我覺得大致上是日片幸福的三町目與搖擺女孩Swing Girls的合體,但是又更為深入地探討一項技藝之魂的修行過程,也講述到大眾遺忘了日治時期其實還有個美好年代(1931~1936),那時有一群棒球少年奮發向上的故事。
以下有一點劇透,請留意....我就空白幾行嚕.....
現代,有一句網路名言「認真就輸了」,不要說網路上,就算是真實的生活中,不管誰都有非常大的無力感,似乎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是一個充滿喪氣與沉淪的年代。
最近天下雜誌剛好有這個
我想馬導演與魏編劇要透過這個電影告訴我們的是:認真就輸了?No!
認真不會輸,只是認真要得法
那就是:1.識「貨」:劇中嘉農棒球部的原指導教練,農業科的濱田老師(日語的部是社團的意思)物色到好教練-近藤,一切的開始,起始於他的識人之明,為了好人才不辭辛勞三顧茅廬。這也可以說是情報判讀與掌握力,濱田是真心改善棒球部的訓練。
如果是為了消耗預算虛應了事,他可以隨便找個阿撒不魯的人來任職教練,嘉農當然也不可能有後來的叱吒風雲。
2.正確的努力「方向」:這一點,就是近藤教練的功績,近藤是熟知真正棒球訓練專業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
棒球玩得開心,接得到球接不到球又怎樣?如果在現代的台灣,大家可能會有這種想法,同樣的思維,也可以換成說:
- 彈琴只要彈得開心,彈得好彈不好又怎樣?
- 唸書只要唸得開心,唸得不好又怎樣?
但是近藤教練很清楚棒球的本質,就是競技,有輸贏,也是「生存遊戲」,然而這群公子哥兒們浪費自己家裡的錢、學校無償提供的資源,一直不把這件事認真看待,這是不會有成就的。
所以對於棒球的入門者,他提到「不要想要贏,要想不能輸」,來改變這些學生的心態,有句話說「未知死,焉知生?」,就是這個道理,電影第一個小時,嘉農棒球部都是一直輸輸輸(反正無所謂啊,「打興趣」的嘛),一直嬉皮笑臉,因為他們一直只在「想要贏」,一直停留在「想要」( want)的階段,所以這次沒贏,下次再贏就好啦,當然永遠贏不了。被教練要求,還不一定服氣(小里這個大阪裔日本小孩,在進球場要敬禮那段表現超明顯),這個階段他們是教練要求,才不得不好好鍛鍊基本功,也就是說練球是為了別人而練。
直到他們被嘉中人看不起,燃起不服輸的鬥志。況且天天喊「甲子園」跑過農田,農人奮力與天爭,寶貴得來的米,優先配給這些小球員,然而它們比賽卻遲遲拿不出好成績,這非常有愧於嘉農這個招牌。
(在灌溉系統尚未建設完成的嘉南平原上,當時的田都是荒田,不是缺水,不然就是來個颱風大淹水,當時稻米每年只有一穫,農人非常辛苦,現在能一年三穫是嘉南大圳以及日治時期稻種改良的功勞)
劇中嘉農輸給嘉中兩次,第一次是正式比賽(應該是1930的台灣區聯賽),輸得一塌糊塗,輸了被判出局還嘻皮笑臉。而第二次呢?颱風過後,了解到資源的可貴,加上不想再被看不起,不想再蹉跎時間了,奮力一拼終於第一次拿分。
這次比賽裡,球員的心態從漫不經心,調整到認真以對,終於打破鴨蛋,但是最後還是輸了。這一輸,兩位學長由於就要畢業,再也沒有機會了,這更是給學弟們很大的危機感,此外主角阿基拉也由情傷感受到,女生選擇的,最終是有肩膀有責任感的男人,而不是一個屁。
於是男孩們開始蛻變成男人,從此開始,這些小球員們,不再是為了教練打球,是為了自己打球,不能輸!(can't)其實對於任何學問或者技藝的學習者,從門外漢階段登堂入室,就是差在認知這一件事情。真正關鍵的訓練都非常無聊、勞累,不可能速成,也不會只有歡樂而無痛楚,近藤教練成功的點起他們自我奮發的火苗,能夠自我要求,教育上這很不簡單 。
此外他選人唯才,眼光好,組成速度(原住民)、打擊力(漢人)以及細密防守(日本人)的團隊,而訓練上,他要求內(思想品質以及關鍵心法)外(技能)兼修, 尤其在小球員們練到有相當程度以後,他傳授了老鷹論。任何技藝的學習者,只要有學足夠深入,一定會有過類似的心法體學習,我覺得比起其他的運動電影、社團電影(包含外國的),KANO有作到這個層面,很罕見。
3.掌握資源的重要:電影中這演出非常的真實,近藤教練為了募款,不得不去跟議員應酬,或者跟校長拼死要資源,甚至最後自己的錢都投注進去填補公家資源的不足。史實其實也確實有記載這情況,這告訴我們,不是只有台灣會這樣,哪裡都會有這樣的逆境要克服,籌錢以及找投資人真得很重要。
4.基礎建設的改善:在電影中就是嘉南大圳的建設,很多人認為這條線跟嘉農主線無關,這個認知剛好就跟我們台灣人輕視任何基礎、基本功是一樣的。
一個地區要養育一個棒球事業,最基本就是要養活這些球員。一塊產能貧瘠的土地怎能做好這件事?總不可能永遠不給馬兒吃草,又要他們能飛能跳吧。
而片中嘉南大圳的刻苦建設跟嘉農棒球隊的訓練其實互相輝映,嘉南大圳的落成讓南台灣成為穀倉,為日後許多台灣的工商業奠基;就好像嘉農也帶起了台灣棒球運動,傳承了許多世代的教練與球員。所以政府或者某個產業的上游廠商的遠見跟執行力很重要,把上游搞定了,下游才能開花結果,傳承百世。
而電影最後的結果,幾乎像去年 WBC台日戰的結局,一樣就差在那麼一點點的差距,一樣是不服輸,奮戰到最後一刻,這就是球賽精彩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才能題輸贏已經不重要(而不是一開始),因為這已經達成棒球教育的宗旨,這樣的學生出去社會,不管作什麼行業,都會有旺盛的鬥志與企圖心。
說回來,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單單是講棒球,而是針對當前很多台灣人民的困境給了最好的良藥:
對於學生:在學習上,你是不是有認識到你真正的興趣志向,進而因為熱愛它,而專注投入?更進一步,熱血要熱血到對的方向,那就是一切作為都是要讓你的作品、演出,盡可能美善,為此要耐住寂寞好好鍛鍊扎實的基本功,而不是光說不練沈溺於自我空想。
對於企業:你有沒有識人之明?有無找到真正有戰略觀、真正有核心能力的掌舵人,而且善加禮遇?還是只想花小錢請來一群猴子?(我覺得劇中的濱田老師其實相當於公司總裁,近藤教練則是執行長)
對於政府或者一個產業上游:有沒有好好改善基礎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改善就業環境?當然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統的改善。
好比我以前有提過日、台高中教育社團部份的比較 ,棒球運動來說,台灣基層棒運老問題至今依舊,在高中以前,那就是資源、訓練強度的問題,還要兼顧學業,台灣比起日本是很難的,而1930年還是日本教育的時代,嘉農「棒球部」也只是所謂的「棒球社」而已,書跟一般學生一樣要讀好沒有特權,而球季上的表現,而且這業餘社團練出來的專業度在今日來看,絕非當今台灣社團活動「玩玩」的程度可比擬。
(1931嘉農這隻勁旅,真的不是只會打球,大學畢業後,有的經商,有的去當老師,甚至當到農業學校的校長,未必只有打球一條路)
再舉一個例子,說到電影,其實日本高中也有電影社,甚至有高中電影社的甲子園,社團活動內容可不只是電影欣賞,而是真要拍電影!
這是去年參加電影甲子園的一個作品預告。也就是說日本養成電影工業的生力軍,從高中就開始了,所謂的文創,日本在高中就扎根了。說回來,政府花很大的力氣去微調課綱的意識形態,卻吝於改善根本僵化的教育時數,這真的很可惜。
說回來,果子電影還能從《海角七號》一路拍到現在的《KANO》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之中是靠很多的犧牲來克服這些逆境,我覺得《KANO》這部電影本身,在戲外就是木瓜,雖然有很多奇怪的釘子,但是反而讓它結出越來越大的果實(不過我懷疑這是不是要呼應電影公司名的梗?),而打造《KANO》的劇組就是球員、馬志翔導演是近藤兵太郎,魏德聖監製則是濱田老師,只可惜還欠缺他們的「嘉南大圳」,但我還是佩服果子的創作意志與精神,而且他們證明了,「認真不會輸」,KANO的成就有目共睹。
最後我必須說,果子電影真的特有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