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2日 星期一

漢唐樂府的梨園戲:洛神賦(下)

  要趁自己記憶還沒有忘光以前趕快寫完才行。

  續第五幕,其實接連著,是好幾個「神靈」輪番有個獨場,很有趣的,他們幾乎是用「漂浮」的方式進場(好像腳底長輪子一樣),先是一個兵馬俑造型的人,跟著鼓,好像咕咕鐘裡的小人一樣慢慢滑到中央位置(我目視約50公尺的長度,他就滑了快5分鐘@_@神人也,不愧是優人神鼓),才開始打大鼓(打的好阿!),然後是川神進場,這一段完全沒有音樂,都是川神一人在表演各種武術動作(真是很大的挑戰),再來是6個女生扮演的六龍(感覺像回族中亞式的衣著)出來齊舞,後面有大鼓在敲,旁邊有整個樂團在演奏,這裡是最精彩,可惜我個人覺得這裡有個很大的敗筆,那就是劇場元素不統一,太離散了,不像前作荔鏡奇緣雖然元素少、劇場小,但是從頭到尾整合度是很高的,我會感覺是不相干的表演硬湊在一起,就好歌仔戲唱到一半,突然有穿時裝濃裝打扮的女歌者跑出來唱流行歌曲。我覺得漢唐樂府將來可以加強一點中間的演示,會比較有統合感。

  剩下最後兩幕,嗚,忘掉細節了,避免誤人子弟,就不說了。看了洛神賦還有荔鏡奇源的DVD,覺得南管真的很有趣,舞台演出很細膩,音樂很舒服,還有真的體會到傳說中的雙向交流,一般的藝術型式強調的是創作者單向對觀眾的意象輸出,最好表演越直接、越強烈、訴諸強烈感官更好;南管很不同的,它的演出只帶動觀眾心智(前提是觀眾當然要投入囉,別打瞌睡阿)反向主動去思考想像、投入台上意境,而不控制觀眾情緒,還給觀眾自主權,這是很特別的,以前我在漫畫:一休裡提到的日本南北朝時代,猿樂(現稱能劇,跟梨園劇、南管一樣是源自唐朝的宮廷音樂舞蹈)樂聖世阿彌所提到的台上台下心靈的交流,真的是第一次感受到那文字所無法描述出來的真實。雖然有些在大劇場適應不良的情形,希望漢唐樂府可以吸納建言,再接再厲!很期待將來的作品。

沒有留言: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