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1日 星期日

漢唐樂府的梨園戲:洛神賦

  以前聽過漢唐樂府這個團體,印象中他們總是穿著仿唐朝的衣服在演奏南管音樂,試圖復原南管的生命力,找回早已散失的唐朝梨園教坊宮廷雅樂文化。一個月前,我在墊腳石書局看到雜誌介紹他們的新作洛神賦,剛好3年前我才迷過港劇的洛神,所以我昨天就前往國家戲劇院來觀賞這部音樂劇。

  洛神賦是三國曹植為了紀念珍妃(詳情請自己google洛神賦吧,懶的抄書了)所寫下的。開場後,舞台留了大約左右各六分之一的空間給大型佈景,左邊是一個很大很高的大包廂,南管樂團坐部伎群在裡面的一個大褟上面垂簾演奏,這樣舞台配置非察的有趣。右邊的話,因為我座位角度的關係所以看不到裡面有什麼。先是:琵琶由慢而快的輪來開場(不然就是滾吧),這裡覺得有點小聲,我覺得似乎應該放幾支麥克風幫忙收音會比較好,不然大劇場裡面,後面的觀眾聽不清楚。

  • 第一幕:驚豔
  曹植就登場了,大致上是描述曹植出外遊玩,行為瀟灑,舞台兩邊有兩個電子大字幕,會顯示歌詞或是現在演出的幕的主旨。

  • 第二幕:謫仙
  洛神登場了,這個佈景很特別!最後面有個大塊的色幕緩慢的在變色,前面是洛神一直靠在右手低頭深眉沈思,其後有好幾位菩薩裝扮的仙女吧,不斷用手像千手千眼觀世音一樣擺出各種動作,或快或慢,似乎是表示洛神的種種心思,或苦惱、或眷戀曹植的感情,我很喜歡這個手法,具體得表達我們平常有心事時的心情,雖然自己低頭不語,但我們背後也有好多支手在在試圖捕捉我麼的各種煩惱呢。

  • 第三幕:凌波
  有3個女的依序的登場,看到這裡覺得內心累積的很多想法浮現了出來,一是南管如傳聞中的音樂很軟,這戲劇也是一樣,並沒有像一般戲劇很強烈的劇情演出,反之是一種淡淡的,沒有明顯起伏,非常的含蓄,音樂軟到很容易催人眠,舞台動作重複性也很高(不過後來看了荔鏡奇緣的DVD,才知道重點是手部動作,所以遠看會以為都是重複動作XP,很可惜在大劇場表演,會看不到手部細節,這裡高度建議漢唐樂府等演出單位,下次可以現場架個攝影機,即時捕捉舞者的細節肢體動作於左右小螢幕,大劇場內的後面觀眾才看得清楚重要細節)入門是有點門檻,但跨過了(忍住瞌睡蟲的侵擾XP)以後,就會覺得漸漸的可以領會他們的演出,是以音樂和動作表達心境的變化,舞者部份,衣服很棒,很漂亮,但不閃亮,可以說古樸典雅。此外很有意思的,他們都是一號表情,完全不會有很強烈的情緒,當然音樂,我覺得這很好,南管+梨園舞是培養觀眾自己產生動機去思考、想像,而不是被強烈的音樂起伏、舞台大動作而被牽著走,此外配合著後面有花草數目有左而右的漸漸飄移,舞者也用神奇的步法在跟著飄動(跟麥可傑克森的機器移動舞有得拼),整個舞台的映像,就像是古畫上面的人物在動一樣。

  • 第四幕:定情/收顏
  洛神跟曹植終於王見王了!喔好痛?誰打我,不是,是相會了。看到這裡會覺得喔,天阿,演了這麼久到現在有一點起伏,看南管戲真要耐心阿。而且這場是有歌唱的,喔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了,是一個女歌伎從左邊走出盤坐在地,而樂團移到後面,第一次聽到真的南管歌唱,覺得....這演唱方式好..特別,只有特別兩個字可以描述,這位女歌伎的歌唱,是由慢而漸漸加快,但一開始聽覺得好厲害....第一個字就可以拉個20秒左右那麼長@_@,一開始前幾句會很受不了,漸漸可以慢慢習慣,習慣的後,很有樂趣的就是猜字幕她要怎麼發音?有好多字第一次因此知道真正的台語念法修正,是純正閩南語源頭:泉州音的念法。

  • 第五幕:海會
  燈光暗下再亮起,只見那位歌伎還有一個穿的像菩薩的坐在左側(垂簾捲起來了)推出來的大褟上,然後他們這二人樂團就開始演奏,菩薩坐在小鄧上開始打小鼓,歌伎打響板之類的這個菩薩很厲害,手細細的,但是聲響確很大,而且可以打出各種不同的聲響效果,打到後來,發生奇怪的動作,菩薩邊打,邊舉起左腳???她要作什麼???只見她把腳跟壓在鼓皮上,居然產生了神奇的音響效果!我覺得是像掉落山谷的感覺,很奇妙的演出,看她兩手一腳一鼓就可以表演出人家整個鼓組的各種聲響,就會忘記一開始內心萌起的禮教束縛(說真一開始會覺得不堪入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

明天待續,還有很多心得還要寫呢。

沒有留言: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