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最後的一課

從去年九月開始,我被友人推薦到內壢自強國中帶新創的烏克麗麗社團。

當初該校接洽的行政人員跟我說,這是師生們都引領期盼的社團,因此我就帶著許多的自我期許來就任,幾個月下來後我發現,詭異的事情真不少....

  1. 社團就我的認知,是學生有極高的意志,或者某個老師主推而成立的,但是我沒發現該校有任何人有這種動機,社團不是學生成立的,看來也不是老師成立的 ,似乎沒有人需要擔負社團的經營成敗。
  2. 分兩個年級的社團,兩個禮拜輪上一次,一次是兩節課,這很不符合教學的原理,而且為什麼不是一個社團有兩個年級的人?卻是分為兩個社團,這有點奇怪。
  3. 沒有「社費」這種東西。(那如何營運?)
  4. 給老師的薪資竟然只能用縣市某個奇怪的補助款項來支付,外聘老師本來在外教課鐘點費就有一定的價碼,一般學校的社團除了教育部或者縣市政府的補助,通常都是會再播出社費收入的部份或者其他方式來支付,然後這個學校希望老師不得再收取更多的費用。
其實錢少我是沒有很關心(一堂課帶20人,相當於我在外面帶一個學生的收費XD),我就以做慈善的角度來授課,但是隔週上問題太多了,有時候我會懷疑難道說國中生的智力比我外面帶過的國小三年級小朋友還低?或者其實就是沒有心....上上禮拜教的和弦,下下禮拜就忘記了,還要再重講一次。要不然就是課本一直撐撐撐,撐到快要學期末才付錢,或者基本該配備的調音器一直沒有準備來等等。

這些我會盡量忍耐,循循善誘,我教學是用台灣仍屬少見的,新式跟美國接軌的groove教學,不但有烏克麗麗,我還會使用鼓機,還有彈奏BASS示範,帶學生熟悉完整的音樂律動,至於收入低於正常水平,我就用日式社團的方式,鼓勵學生自己去分團、練習組織自己的樂團、自己練習等(一分錢一分貨,我可不會做超過的事情),反正我期末考就是要以團為單位來考試,一團裡面有主唱、BASS手(用midi鍵盤彈)、節奏烏克麗麗手,期末考的分數就是學期成績,而且影響他們的升學,練琴不是我的事情,考得好不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沒考就會不及格,分數從60分到90起分都有。

但是今年該校開學,發生一件我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情....學校給所有社團老師欠薪,而且是連欠三個月。

搞了半天,我覺得這個學校騙我。給所有的外聘老師欠薪明明是大事,校方行政人員卻還好意思跟我說了一堆考驗我智力的奇怪理由:
「欠薪是正常,準時撥款才是意外」(哇,我在陰間當兵時都沒這麼慘過)
「我們也欠薪啊」(然而他們的本俸都有領到啊)
「我們的鐘點費是掛在某個專案底下啥的 ,因為那個專案停了,要改換另一個專案,新專案還沒有審核通過」(你們內部的疏失,干我屁事?)
「社團不是教育部規定的」(是嗎?)

真不敢相信,公家單位竟然也會給人欠薪啊,我給他們白作工的話,那是不是跟我公司來往的其他公司都可以任意跳票?反正我只是個爛好人?

所以我決定不教了,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七年級社團,有幸上了我最後的一堂課,由於之前他們蠻胡鬧的(八年級相對比較成熟),我就給他們上這最後一課:

到底什麼是社團?

基於教育的目的,我放這部日本電影《搖擺女孩》的部份,解說給學生。

這部音樂電影我看了很多遍,除了我本身有學爵士以外,我覺得這部片非常有教育意義:它把一個社團草創的過程鉅細靡遺的描寫出來,所以,我就帶學生欣賞,或者說,就是「觀摩」人家社團組建的片段....(當然這是戲劇,會有誇張之處,但應該有捕捉到日本中學社團經營的輪廓)

  1. 哪個學生一開始不荒唐?不認真?這不是台灣人的專利,日本的學生也不會就比較乖
  2. 因為有興趣、好玩,所以組織了社團起來
  3. 組織社團是學生自己的事,社團就是自己作主的王國、公司,把興趣深化發展好,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學校的也不是家長的責任
  4. 希望變很酷,很厲害,那需要很多練習,要認真,這不是你爸媽規定的事也不是學校的功課,是你自己開給自己的功課
  5. 沒錢沒資源,自己去想辦法找(打工、跟地區商店合作幫忙宣傳);需要老師,自己去找
 人家是這樣在搞社團的(也可以參考這個)。


上完課以後,我就跟學生說881了,希望我這最後一課能啟迪到他們。校方無信,學生無心,那我也只能無情,但是學生我覺得可以自救,這也是學習,再來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我覺得去年最偉大的maker作品 - 迷失小熊


週日我發瘋從桃園市區騎一小時的腳踏車,去了迷失小熊的感謝餐會(我是贊助者之一)。

活動場地就是在作者呂文忠老師的飛兒動畫工作室總部裡面。


其實我除了贊助迷失小熊以外,也贊助過文忠老師所製作中的偶動畫電影精工小子。
當然這跟霹靂的那個偶動漫絕對大不相同囉。

除了贊助以外,我一直很關心文忠老師的情況,身為ACG愛好者,也曾經進入業界,當然希望本土能拍出好的動畫作品,而且能有一個健全完整的產業。然而台灣的動畫產業其實很悲情,發展了也有五十多年了,然而,沒能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產業。

拍的作品不是想一口氣一步登天,然後一步馬上失敗(靠岸、奇人密碼等);要不然就是悶著頭苦幹而缺乏行銷,悄悄上演悄悄下檔;不然就是只會接代工沒能耐原創,因為學到的只是動畫工業的一個專門部份,缺乏動畫製作上游的創意發想工程。而文忠老師是少見留學美國Disney創辦的加州藝術學院,被磨練過動畫片完整製程的難得人才,而且已經在國內外得獎無數。

(因為Disney非常重視把故事說好說完整這一件事情,創辦該校的校風就是規定每一個學生每學年都必須一個人獨立做個自己的小作品,從故事發想開始,到最後影片完成,所有流程都要能自己掌握,不假手他人,把作品好好做完整。有這樣經驗的人,才能把一個小作品在放大製作規模時,將所有環節製作到位,不虎頭蛇尾,或者有外皮失去劇情、有劇情卻外皮粗糙不堪,基本上我覺得資訊工業等產業,都應該要這樣要求學生)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人對動畫工業非常的重要,是一個keyman,單單以迷失小熊的製作來說,就足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帶領一群完全不懂做巨像的一百名志工們(連他自己沒作過大型的),才花一個月與20萬的集資,就做出大勝桃園縣政府官辦藝術節的大玉兔。

(霍夫曼的大玉兔造價近4000多萬,才展11天就意外燒毀,而迷失小熊至今還屹立不搖,甚至移師台中等地去聲援那裡的迫遷戶)





前年因為舊桃園縣政府航空城計畫強徵民地的惡搞惡行,逼使他父親自殺,文忠老師自己也曾經苦悶的亂了陣腳,好在老師跟那邊的迫遷居民都挺了過來,靠這隻熊把本來被壓下的航空城爭議新聞重回媒體版面,要不然萬惡的前桃園縣政府就差點以促進「地方產業發展」之名,而掐死這台灣動畫工業的新幼苗

我要的是台灣動畫工業,而不是另一個台灣動畫代工業,更不是啥「航空城百貨公司」、航空城豪宅。

週日去參宴,聽了在地幾位年長的阿姨,分享他們去年一整年的奮鬥歷程,如何從被KMT分化的居民,變成一群團結的鬥士,真的是為他們感到不捨,都已經五六十歲的人了,還要出去拋頭顱撒熱血,爭取自己的基本人權,他們其中有一兩位都癌症末期了,親身聽他們有條理的訴說,真的會感動到流淚。

會後,我跟一位朋友幫忙收尾,然後留下來,跟老師聊更多,聽了老師解說一路來的更詳細的心路歷程,幹,我又快要哭了一次。

最後我放上他們抗爭過程的紀錄片,請耐住性子好好看這35分鐘,你就會了解,奇怪,明明有廢棄海軍基地的舊跑道,幹嘛非得毀掉這條跑道,然後去強徵另外一邊的民地,然後還準備BOT出去給建商在機場外圍蓋一堆住宅區....(然後讓飛機不好起降?讓買房的消費者來天天聽飛機起降噪音?)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大家幫忙擴散這個紀錄片,也請幫忙按讚,因為這件事也並沒有安全下來,哪一天中央政府心情不好還是可以惡搞,而新市長鄭文燦到目前為止,對於某些航空城某些事務的態度也還不夠透明,而文忠老師為了保住工作室,還得貼給政府1.6億(還不算蓋房子的貸款)。


不要說社運的成就,單單把這個巨大藝術品做好就令人很讚嘆了,更何況過程中一直有舊桃園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強大壓力,這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成就。

這也是個啟示, 他們都辦得到了,你有什麼理由做不好自己的作品呢?缺乏鬥志?沒有技術?那就去努力齊備這兩項要素吧!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良心事業總是叫好不叫座,反而是黑心企業的產品大發利市

今年食安新聞一直爆,今天又爆了這個新聞: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全台豆製品恐怕都染二甲基黃 原料疑來自大陸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人耳提面命,那些零食不能吃,都有參很多化學物質,小時候都不信邪,總是眼睜睜的看著同學吃著各種花花綠綠紅紅黃黃的東西,我都沒有份(我是高中以後才有零用錢的,國中國小在校是窮人階級XD)。

當然現在是很慶幸,我吃的毒比別人少:)

食安新聞一直爆,不代表今年才有食安問題,而是食安問題其實一直存在,而沒有人爆,或者說沒有人敢爆?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真看,以往良心事業大家不支持,總是叫好不叫座,反而是黑心企業的產品大發利市也是事實

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怎樣讓真正的良心企業得到正向回饋,讓黑心事業的路越走越窄,這是消費者必須要努力的。

被黑心企業餵了一輩子黑心產品的消費者,你不甘心的話,就要覺醒。覺醒的基礎,就是強化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廠商希望你作快速而粗糙的決定,跟著你的感覺走,那你就該逆向理性不求快地思考,不要讓自己變被宰的羊,廠商告訴你:世界沒有絕對的善惡,但是他沒跟你說在特定的情境,絕對有相對的客觀善惡標準!基本的邏輯學、判斷能力非常重要。

貪小便宜,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好,得到的就是壞掉的身軀。我最近路過桃園市中心,看到一個美侖美奐,蓋的像一座博物館般的「洗腎中心」,洗腎機概念股是真實在發生的。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The Knick紐約醫情觀影心得

最近在追這一部CINEMAX影集。

故事是講19世紀末美國紐約醫院的故事,看了會覺得說,原來美國一開始也是這樣的國家啊,好在是活在現代。那時代的醫院,看著那個年代很古老的醫療器具,加上從業醫生都沒啥進取心,每每按部就班醫死人,只要宣告要作手術,幾乎就是宣佈病人死刑,這個時代,手術成功是鳳毛麟角。

此外還有非常多陰暗面....

  • 外行領導內行
  • 種族歧視
  • 連搶病人、搶實驗用大體都很市儈
  • 堂堂院長收回扣
  • 院長欠地下錢莊錢,被拿掉身上的某器官....
  • 堂堂外科主任自己吸毒
  • 病人人權被侵犯
  • 醫療疏失醫死人,把屍體燒了一勞永逸
  • 醫院跟醫學院、教堂、政府衛生局間的潛規則
我就不貼劇照了,詳細可以看這裡

劇中的留法學成歸國的高竿黑人醫生愛德華就令人期待,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美國是醫療技術的先進大國,怎麼扭轉那麼糟糕的環境與充滿弊病的制度,變成良性的環境與向上循環的制度,也是經過一番努力的,沒有任何人生而偉大,沒有一個國家一開始就先進,看到19世紀末的美國,就好像看到現在的台灣,我們還缺少100多年的進化。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多謝款待》心得-「自己覺得好吃」與「讓人覺得好吃」

今天第一次看了緯來日本台撥的日劇《多謝款待》(ごちそうさん),我覺得這片很值得看,尤其是做創作的人很適合看。

今天我看的是第五集,本集的主軸是女主角從小愛吃的女主角卯野芽以子(關東人),想推銷自己心愛的美味-納豆給寄住家裡的西門悠太郎(關西人)。


看了這集,才知道原來日本也是有人(男主角)討厭納豆的(關西人沒吃納豆的傳統?還是是單獨的特例?),一聞到味道就受不了。然而經營西洋餐廳的女主角家全家都喜歡納豆,女主角自己超喜歡吃,抓到機會就強迫推銷,當然男主角不買帳。

於是呢,愛吃又沒任何特長的女主角還是不死心,本來不太會下廚的她就開始研究起如何做料理這件事,由於曾給唸大學的男主角家教過科學,所以就用科學的方法開始嘗試各種組合的可能性,降低納豆的味道以及黏黏噁心的口感,到最後發明奇妙的又甜又鹹的炸物包作法,征服了什麼都不討厭吃只怕納豆的男主角的心。

我覺得這部片很發人省思。男主角自己有提到,同樣一句話「什麼都喜歡吃」,在不同人的角度意思不一樣。他指出女主角的「什麼都喜歡吃」是真的什麼都愛吃,但是男主角他自己的「什麼都喜歡吃」其實是不太會品嚐料理,所以有啥吃啥都無所謂,只要不是可怕的納豆就好。

所以,要先正確的解讀他的行為或者話語,然後讓男主角吃到精心製作而且味道好吃的料理,就可以克服納豆了,只要讓它比男主角所有認為好吃的料理更好吃

這一集的宗旨提到:「自己覺得好吃」與「讓人覺得好吃」不一樣,我覺得這是我們做創作的人常常忽略的事情。

所以,劇集中女主角從美食家-自己覺得好吃的立場,

轉變成
              料理家-讓人覺得好吃的立場

我覺得這是不得了的進步。進行創作不意味就馬上變成實質的生產者,常常,自己只是在當一個東施效顰的消費者,雖然自號是創作,但其實只是在重製某個老掉牙的東西,然後「好厲害,我也做得到!」,這是停留在自我滿足的利己而已(把別人變成跟自己一樣,不然就自怨自艾別人不了解自己,這稱不上推廣,充其量只是任性與自私)。要升級到真正的利他,得好好了解他人的世界觀,好好了解消費者真正的心聲,以及充實自己的學養與技術力,不斷精益求精,才能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好的想法推廣到別人的心口裡。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