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貨幣是信用的代名詞

ps.3/8本篇是3/6就有草稿,但3/7發表,茲今日修正發表日期為實質發表日期。
之前,在黃金真能避險嗎?一篇中,跟ffaarr做了很長篇的討論,雖然已經偏離原來黃金保守用途的主題,不過後來討論到幾個點,我覺得很有意思:「石油價高是不是投機炒作」、「為什麼專家猜不到?」,我個人以為這些問題,有個很簡單的答案:不是所有人都是老實人。

在金融市場裏面,有人買、有人賣,人人都想獲利,沒有人不想買低賣高,但是事實上一定有人失利,造就他人獲利。要能恆常穩定的獲利,我想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真正不斷磨練自己的能力,另一種就是用的。

市場裏面有小騙子,例如說常見的詐騙集團。更有大騙子,幾年前,有像美國安隆公司的風暴;近的,有道德卑劣的連動債,何以卑劣?例如說今年黑色1月21日的發生(美國無預警降息事件),為什麼美國要大幅降息?因為為數眾多的債奴還不起巨額房貸,他們有一個共通特色,就是普遍信用不佳。可是為什麼銀行還敢貸款給他們?沒有徵信嗎?銀行不會受傷嗎?跟我國前幾年卡債風波不同的,銀行並未因此有呆帳,反而早就把債權包裝成產品,轉賣出去,去年開始,有不少基金就因為次級房貸(所謂次級房貸-->貸給信用不佳的人)大損。次級房貸的債奴還不起錢、買相關連動債產品或關聯基金的人(如果你虧了,你知道怎麼去討債嗎?)投資落空,只有在中間的銀行家賺飽飽的。

金融市場爾虞我詐,是個常態,有時連專家的話也不見得能信,誰知道哪個專家講的話有沒有在誆投資者?投資專家預測失敗,誰知是真敗?還是「踢假球」?就算是不良的連動債,次級房貸問題未爆發之前,為何全球數以萬計的人心甘情願買下這爛產品?又同一張圖表不同人有不同南轅北轍的解說,那麼多迷障,哪個才是真的?要看清楚這一切,

 認為
   要:
增強自己的判斷力,這個判斷力,不是「消費者」等級的判斷力(東西便不便宜、漂不漂亮),而是真正投資者的判斷力,要提升到投資者等級的判斷力,我想無非是從基本開始。

關於基本,我想無非是錢的觀念,不只是錢怎麼用,而且錢是怎麼被製造,以及被放大、縮小。還有,怎麼做資產負債表。不了解資產與負債的真義,會無法評估業務員嘴巴裡的「XX資產」是假資產還是真負債,在一堆艱深的專業術語包裝下,資產負債往往看起來差不多,甚至負債比資產更有買相。巴菲特等人他們之所以厲害的地方,不是看看漲跌的圖表、二手消息來做判斷的依據,而是他們真的會去看公司財報,看資產負債表,檢視公司治理表現,當然不是只有看,而是讀得懂。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個時代不但經濟越來越晦暗,而且越來越缺乏信任,個人財商越來越重要,每筆數字後面都有故事,財商越高,越看得出故事的內涵。

2 則留言:

  1. 嗯!贊同這篇的想法。早期資訊不夠發達時,能及早取得資訊的人也許就可以在金融市場上佔優勢,但現在網路便利,反過來變成資訊泛濫,所以學習如何找出最關鍵有用的資訊,排除掉無用(甚至是負面作用的,例如很多報章雜誌中帶有置入性行銷的分析)的資訊,並作出適當分析判斷,反而是最重要的。

    回覆刪除
  2. 關於分析判斷,也有不同的層次,例如說買電腦時,我們看看這個廣告:
    http://0rz.tw/fc3Kc

    我們沒有對電腦配備資料數據解讀能力的話,就會把判斷建築於對方的宣傳上(說真的,大部份的人至今仍不知道Mhz不等於電腦的運算速度)

    這廣告雖然是開玩笑、諷刺性的,但市場上資訊氾濫,的確不少這種類型的內容。

    關於巴菲特,其實巴菲特也認為進行投資,必須俱備以下商業知識:

    懂得會計學等商業語言
    經營企業的知識
    而且他認為投資股票,就要像自己親身經營該公司一樣的進行思考。

    其中的會計學,最核心的,就是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不會做、看不懂自己的財務報表,就很難看得懂別人的表,看不懂他人的表,要對他人進行投資時,我們就會有如陷入「戰場迷霧」,雜訊那麼多,到底哪一項投資,對我們才是有利的呢?我覺得分析判斷是一定要的,更進一步的,要學習如何分析判斷,也就是學習會計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