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本篇是之前在PTT發表相關的所有東離劍遊紀台配版音響監督議題的論述大整理,本來投稿給朋友佑天的刊物《金光布袋戲研究 第一期 向批荊斬棘的劇組致敬》(有ISBN的),不過他的刊物因文擠,得把我的文章延後到可能半年後的下一期刊出了,因此他同意本文我可以先在網路上自主刊出。
----------------------------------------------------------------------------------------
近日台日三公司合作的《東離劍遊紀》布袋戲劇集開始公開播映(日語配音版)與販售DVD(台語配音版),由於有配上英文字幕的版本在英語世界的網路平台播出,也受到國際間不小的矚目。台灣的電視布袋戲可謂終於藉此揚名全世界。然而日配版跟台配版,經耳朵久聽比較,可發現兩版不單單是配音,而是整體聲響品質就有相當的差異。以第一集緊湊的情節來說,很多觀眾反應日配版高潮迭起,反觀台配版卻起伏平平又缺乏質感。但要說問題在哪裡?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筆者就以自身音樂方面的專業來探究這個議題。
首先,影視作品裡面,聲音到底有多重要?我們都知道,聲光效果很重要,聲光效果很重要,「聲光」效果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大家有發現到了嗎?聲在前面,光在後面;先聞聲,方見影。然而大多數人都忽略了聲音的重要性。
對於日本動畫而言,聲音尤其重要。比例上,聽覺跟視覺可能佔到有2:3到1:1之譜,聲音到底有多重要,分享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檢測方法:任何一部日本動畫關掉螢幕只聽聲音、關掉聲音只看螢幕,感覺看看哪一個還是獨立的作品?以動畫《少女與戰車》為例,只開聲音不看畫面,你一定還是覺得:「哇!戰車發砲聲好震撼啊!」;而只開畫面不開聲音呢?同一個事件你大概只會平淡的說:「喔,戰車發了一砲」。前者可以獨立存在,就像是一齣廣播劇;而後者失去了聲音,劇情的張力安排彷彿都消失了,故事不再有起伏。
聲音娛樂可以獨立存在,影像娛樂則否(即使是默片,多半還是有配樂以及辯士的),必須要搭配聲音的演出,才能說服觀眾:劇中的人、事、物有「存在感」,非真人演戲的影視作品,尤其更是非常仰賴聲響演出。
品質好的聲音質感,可以幫助觀眾相信「這個人物是活生生的」、「這個物品是有重量的」、「這個攻擊是有威力的」,使觀眾融入背景舞台;妥善安排好聲音演技,在一波又一波的張力衝突,會帶領觀眾投入故事,把自己投入角色的同理心,角色陷入危機替他緊張;角色解決難關為他高興。反之作得不好的話,會讓人覺得「不過就是一些木頭人偶在跳來跳去」、「這些武器根本是塑膠作的吧?」「這不是在演戲,這是朗讀比賽嗎?」觀眾一脫戲,注意力從戲劇上移開,這會是影音創作者最害怕的事情。
音響監督
統整一切聲響事務,就是所謂的「音響監督」的職責。這個職位是日本動畫獨有的,翻譯成中文就是「音響導演」,相當於好萊塢的音效總監、音樂總監和台詞指導三合一,由一個人來統籌和「聲音」相關的所有工作。三者統合在一起的好處是,在影片分分秒秒的劇情起伏中,把音效、配樂、人物配音以「聲音的演技」的思考來作整體佈局。舉例來說,惡角講完話,然後是大音量轟轟烈烈的爆炸聲,觀眾會覺得這個壞人一定很厲害;反之,惡角口白跟爆炸聲如果是同時發聲,這樣會互相干擾,反而讓觀眾不但聽不清楚人在講什麼,而且會覺得壞人不夠威。
具體來說,聲響導演的工作,是看過腳本以及作好的實際影片以後,進行成音三部曲: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首先是進行錄音工程,錄製配樂、音效、配音三者的素材:
配樂:負責推動劇情,要求作曲家製作適當氣氛以及「功能」的曲子。
音效:針對畫面挑選罐頭音效,或者錄製、合成出獨門音效。
配音:根據對話腳本與人物性格設定,指示聲優應該如何配音與發揮演技。
當錄音完成以後,就是混音(mix)跟母帶處理(mastering):
對於混音與母帶處理不好理解的話,筆者用具體的事物來幫助大家了解,就好像說製造一個玩具產品的原型:
錄音:相當於是製作好玩具的各部零件。
混音:相當於把所有零件組合裝配起來,為了要讓本來各有個性的零件能好好搭配,可能塑膠外殼要削來削去、伺服馬達要拆開來改造、電線要剪裁、齒輪組要調配適合的齒輪比等等。
母帶處理:相當於玩具原型組裝完畢,最後要以整體觀點來調整重心、外觀、動力,適當的外觀質感以及匹配的包裝盒。
母帶處理完成以後,才會跟影片合體,進而拿到電視、網路平台上播放,或者送母片廠壓制DVD、BD光碟。對於成音三階段有基本認識以後,筆者就來細談台配版與日配版究竟有哪些落差?
以下為筆者經兩版本成品的比對,來反推台配版製作的工序。基本上,日配版跟台配版應該是共享了一樣的混音配置檔,或者說是日配版在混音工程完畢以後,把日配的多人配音音軌挖掉,留下配樂、音效軌,然後把混音專案檔交給台灣的霹靂公司進行台配版製作(台配版、日配版其實有些許音效差異,不完全一樣,霹靂可能不是用固定住的「去人聲卡啦OK版」來配),從這裡開始,兩邊就有很不一樣的發展。
日配版有專業音響監督來控管品質,但是台配版沒有,使得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都有狀況。例如配音呆板,無情感、演技,甚至唸錯,這是錄音階段問題;人聲跟音效或者配樂衝突,導致其中之一被「埋起來」,是混音階段問題;日配版不斷高潮迭起,聲響有質感又很震撼,感覺刀刀見骨,然而台配版卻總是平平淡淡欠缺起伏,或者聲響塑膠缺乏質感,這是母帶後製問題。
錄音階段基本上台配版只需錄製口白配音即可,霹靂錄音分兩階段,第一段是拍攝影片前,錄製黃匯峰一個人的口白,用來在拍攝現場供指導偶戲動作之用。第二段是影片拍完日方把混音專案交給霹靂以後,霹靂進行重配。台配的口白問題,諸如唸錯、棒讀、一堆角色的聲音聽起來都一樣等等,網路上已經有很多的深入討論,基本上就是欠缺把關的問題,筆者就不在此贅述,下面便以《東離劍遊紀》第一集為例,直接來深入探討台配版在混音與母帶處理階段的問題。
混音
混音,是要把許許多多的音軌,好好的把他們調和起來,體積過大的要削減,體積太小的要增肥,把所有東西塞進一個有XYZ三軸的3D立體聽覺空間,保持左右音量的平衡,以及從低頻到高頻的「空域」,所有聲響巧妙疊合起來,沒有發生頻率衝突。
下面以時間序(原始DVD上的時間序),來點出《東離劍遊紀》第一集混音的問題點:
1:20 口白「護印師自古密傳的劍術」:第一個字的發音被配樂遮住了,此外笑聲完的這兩句話,也不夠清楚,這也是全片的問題,頻率上並未處理好跟配樂的頻率錯開,結果有一邊音量大時,另外一邊就會吃虧,這邊兇殘講的話頭尾都時有不清楚的狀況。
1:56 蔑天骸戴面具唸出場詩:這邊台配版用了多重的效果器來作變聲,但是效果器用過頭,導致人耳難以區辨,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日配版的出場詩則是用台語原音,然後把聲音調厚。相較之下,日配版很有質感,而且聽得非常清楚,這也蠻諷刺的,日配版的台語出場詩反比台配版清晰。
2:21,「唯此二道」這一句唸到「二」的時候,就引爆了,氣勢早衰,可謂犯了大忌,因為詩還沒有唸完。日配版則是把出場詩提早一點點唸(畢竟帶面具,也不需要對嘴),跟爆炸聲錯開,不會給人一種講到一半被插嘴弱掉的感覺。
2:41 「來交予我」(其實台配這裡有唸錯),影片動作是有一個東西交過來的手勢,台配版的人聲跟鏡頭切換與手勢動作其實沒對好,也可能是變聲音效影響,導致聲響糊掉難以清楚地對著動作,日配版的「sa~yokose」則是緊緊的黏著鏡頭切換與手勢動作,此外,日配其實這邊人聲有調成帶面具悶起來的聲音(但是不妨礙人耳辨識,很清晰)
2:58 「在汝活著時」的「在汝」前面,配樂結尾強弩之末最大聲時就開始發音,這樣當然打不過配樂,而且這裡實在沒有必要,因為畫面還沒帶到蔑天骸。而我們聽不到那兩個字,這使魔王的氣勢一開始就弱掉了。那日版呢?就是避開強弩之末,3:01才配著肢體動作開始講話,這個效果很好,觀眾被震撼到,頓一下喘口氣,然後才開始聽魔王穩重地開示,而不是魔王急搶話(半熟魔王?)。
3:12 「太大的差別」,這裡跟配樂撞,其實這邊台配的人聲都有過多的低頻,一直跟配樂搶,而日配是砍低頻,這樣就可以把人聲「放在」配樂的低音鼓樂的轟炸之上,兩個不打架,各自保有個性。
3:46 「真是愚昧」的「真是」又被配樂打到。
3:52 「沒下次了嗎?」這裡也是遭受配樂與音效的大音量攻擊,其實這邊都蠻奇怪的,丹衡這個快掛的人講話都好清楚,反而魔王有好虛弱的感覺。
最後特別來說6:58開始的下雨場景,注意聽背景的下雨環境音效跟人聲的比例。
比較起來,會發現日配版雨聲比例大很多,然而人聲的對話依然很清楚,這也是混音的功夫,製作上,是把雨聲的聲音頻率跟人聲的頻率有錯開,使得雨聲大,但是人講話一樣清晰,台配版似乎只會調音量,沒有調頻率,所以只能把環境音效弄很小,人聲對話弄很大,以求下雨音效不干擾到口白。這個在影片觀看的質感差異可就大了,因為這個片段,長時間沒有配樂又是文戲,日版不管有無講話,都有夠大的雨聲,觀眾耳朵聽起來不會「空」,而台配版則是講話間斷的時候,你就會發發現後面「空空如也」,非常單薄,加上照本宣科唸「演講稿」演出,這邊觀眾很容易注意力渙散而睡著。
再之後15:37 殘兇開始出場,這邊同時有配樂、環境雨聲音效、一般音效、人聲,很考驗音響工程功力。仔細聽,可以發現日配這邊很完美,最明顯的地方是凜雪鴉講「這名少女的災厄尚未終止」這句話提到「災厄」時,配樂的鼓聲有一種「危機」的震撼被突顯出來。從專業的手法來講,這是加強低頻某個頻率,增強震撼感,但是一樣不會打到浮在上面的中高頻人聲。相對的,台配版,人聲只能跟雨聲、背景音樂「拚音量」,仔細聽,不但味道不夠,然後人聲每幾個字,就會跟鼓「撞」一下,降低清晰度。
以上是筆者列舉出混音部份的缺失,大家可以仔細聆聽比對。
母帶處理
前面有提到,是在混音成果上,依照劇情的起伏去安排整體聲響的動態變化,還有塑造整體聲響的質感。更細的來說,動態變化方面,簡單的邏輯是文戲的話,那整體維持一個固定音量即可;武戲的話,那就要伴隨著劇情推進,有時要弱,有時要強,而且要貼著某一種特殊節奏,弱強弱強來,弱的地方讓人喘口氣,強的地方,就是強調驚險一刻之類,而且按照武打強度,還要小強、中強、大強、超級強一波一波的鋪陳過來,觀眾才會大呼過癮,此之謂「律動」(groove)。
讓我們來看看台配、日配版的母帶處理差異,上為日配版,下為台配版(後續的截圖都是,只看第一段戰鬥):
圖1
整體布局可以看到日配版音量動態變化充滿著對比,台配版則是音量都很接近,缺乏動態變化。細看開頭,日配版從一開始只有配樂跟雷電音效到旁白,再到兄妹開始逃避追殺,音量逐漸升溫,帶領觀眾漸漸適應,然後緊跟劇情發展,整體音量會不斷調整,弱強弱強,漸漸提昇對觀眾的聽覺震撼;而台版則是旁白一出現,就瞬間把音量升高到最高點,然後便維持這個音量。
簡單的說,台配版沒有律動(Mastering到底是誰作的?),日版配合畫面,有著極佳的律動感,如果看到這裡還不懂節奏跟律動的差異的話,筆者在這邊舉實例描述,節奏就是固定的時間點有發出聲音,好比唸經;而律動則是在特定節奏之上,會有特別強調的地方。例如我們講話時的重音,比如說:「我跟你『說~』」,「說」這個字會拖長一點、音量較大、音高較高。講話有律動,念經只有節奏。說回來那哪些地方是「強調點」(或者說震撼點)呢?以下以日配版列出時間點:
圖2
0:33 雜魚降落觸地的「碰」聲:兩版動態差不多,但日版比較有質感。
圖3
0:41 雜魚踩石燈籠跳躍攻擊:日配版有很明顯的「點」強調。
圖4
0:47 丹翡險險架住雜魚的兩把劍:日版瞬間升高到很大的音量,動態很大。
圖5
0:50 丹翡轉一圈砍死兩隻雜魚:這邊可以看到一緊、一鬆,日配版非
常分明,一個「壓力」被解決,馬上就要「釋放抒壓」,而台幣卻還是維持較大的音量,不給觀眾休息。
圖6
0:52 丹翡被被殘兇抓住手: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才給觀眾休息一下,馬上一陣巨響,原來是丹翡的手被抓住了,這邊是個「輕重輕」的安排,當然台配版相較之下,對比就不是那麼明顯。
圖7
1:06 丹衡砍死兩隻雜魚:這邊日配版有很明顯的強調,所以我們覺得很有殺傷力,而台配版卻是平淡無力。
圖8
1:10 殘兇劍出鞘的音效:這邊可以發現日配版強調音量到破表邊緣了,將這中頭目營造出了一股很厲害的氣勢。
圖9
1:35 丹衡的劍插地上,準備使出絕招時,台配的動態對比較低,讓人感覺這劍招有點弱。
圖10
1:40~1:42 殘兇被丹衡的絕招射中:這邊我們可以發現日配版,丹衡的絕招威力非常強大!
圖11
4:10 丹衡的最強絕招射向蔑天骸:這是第一場戰鬥張力最大的片段,日配版的音量我們可以看到好幾個紅點,已經是音量爆表邊緣,而台配卻還有很多的餘裕。
從這段兩版的不同表現,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不同感覺:
日配版:丹衡即使使出了渾身解數,還打不倒蔑天骸!
台配版:丹衡大意,未盡全力,沒能克敵,之後被殺,是咎由自取。
所以說:聲音演出是會影響故事理解的!
大致上,我們可以發現台配版該強調的地方沒強調,而且聲響的質感也不夠,例如刀劍相擊、爆炸聲響,跟日本版的厚重飽滿音色相比,感覺重量很輕、質料很塑膠,整體的音量趨勢也欠缺動態,僅維持在某個音量上。看來,台配版應該是根本沒有作母帶處理,不然就是作錯了。
母帶處理是成音工序最終的把關,之後跟影像結合起來,整體呈現出的質感,就可以看出一個公司對品質的態度。台配版非常可惜,畫面品質一流,聲音品質卻是三四流,總分被拉低了。就好比頂級的月餅,卻用紅白條紋塑膠袋隨便包一包打個結就上架,這樣裝起來,就算餅皮再怎麼酥脆、內餡再如何綿密,客戶恐怕也會敬謝不敏。
台語向來有著low的刻板印象,筆者認為實情絕非如此,問題是台語配音版被做low了,這就很難把成見扭轉過來。不只是霹靂公司,在此也要呼籲我們所有的影劇工作者,仔細對待音響這影響觀眾觀感極大的一環,慎重把關,做到好再出品。這樣,台灣的影劇也才能在感覺上令人體會到用心,在品質上確實與國際一流水準比肩。我們並不是做不到,除了享譽國際的杜篤之等名家,PTT的digitalmusic板也就有不少專家級的人才出沒,只是需要業主重視才能有用武之地。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掌握討論此中問題的方法,共同來督促、鼓勵業者精進,那也便能一點點地把「台灣人不重視專業」這樣的刻板印象改正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