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到目前我總共看了兩刷,第一刷我看到了六、七年級生的集體惆悵 ,第二刷我看到的是鬥志與台灣魂。
我本來對於導演宋欣穎毫無知悉,但是兩輪看完以後,好生佩服。電影敘事看似像委婉女性風格,實則很犀利地把台灣人的「問題」指出來。我以為近來三部電影《 大佛普拉斯 》、《 血觀音 》、 《 幸福路上 》,堪稱「覺醒三部曲」,如果在30年後來看,他們應該會是台灣電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三個不同的導演都拍出了內外兼具,品質非常棒的電影。
接下來我想說一說,《幸福路上》到底在覺醒什麼?基本上,要理解這部片我認為有三個層次,網路上現有的評析基本上第一層(所有角色的歷程)、第二層(政治改革歷程),都有提到,我想講的是第三層,應該算是哲學層吧?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片的話,我建議你把握下檔前剩下為數不多的場次趕快去看,再來看我的文章吧;如果你已經看過這片,你往下看完後,如果覺得有收穫,更理解這片真正在講的東西,再介紹給更多人進戲院吧。
我留白一點再開始....
在理解第三層前,我們先複習一下,劇情第一層是在講小琪周遭所有人的成長故事,第二層就是在講政治,包含KMT 對一世人母語 的戕害、白色恐怖等等,電影劇情演到最後小琪婚姻的難關,很多人因此質疑收尾是不是收的不漂亮或者是否演的太倉促片長不夠,我倒不這麽認為,我就從這裡切入倒回去看。
首先小琪跟美國人丈夫兩人的連結點在於聖誕樹燈飾,聖誕燈飾其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同是聖誕樹,這個幸福象徵:
- 對於小琪來說:是還在台灣時,對美國的美好想像
- 對於小琪的丈夫而言:聖誕樹則是佳節歡樂與結識小琪的契機
結婚以後,開始過美國夢的生活,小琪才發現 美國的生活跟台灣的生活也是日復一日,沒有比較「不一樣」,還很無聊,而且奮鬥了大半生,小琪這個台灣人在美國享受的美國夢生活,享用的是台灣勞工製造出的產品。
那麼小琪的婚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小琪為何認為「兩個人價值觀、想法完全不一樣」?
婚姻是兩家共同的事,異國婚姻更是兩國文化交流,比方說知性綜藝節目WTO姊妹會,有許多美滿的異國婚姻,或者說我最喜歡提的例子 -小貝
婚姻不是一家單方面「消費」另一家,而是夫妻雙方互相理解,互相為對方付出,兩邊文化互相融合,這才會有幸福的婚姻。例如,小貝常常把亞洲的文化飲食介紹給美國的家庭,又深入探索台灣的在地文化,大愛特愛台灣米漿等等,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家庭的真愛,當然還有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情。
相對地我們回頭看小琪的美國丈夫,他得到了made in Taiwan 的聖誕燈飾,也得到了"made in Taiwan"的小琪,小琪以及小琪的父母,單方面付出了很多東西,可謂是台灣人製造,美國人得到。
而美國丈夫這邊呢?他沒有要理解、也善意地「拒絕」台灣的文化:
- 不想吃代表性的台灣美食-雞爪
- 經過疏濬整理,景觀改善後的幸福路中港大排,雖然變了,但還是不喜歡
- 小琪父母那代用環境污染、工傷等代價,支撐了美國人的生活享受,但是美國丈夫也欠缺理解
這些都說明了美國丈夫跟小琪之間多大的歧異,這一段劇情還提到了金兔,小琪出生於 1975年4 月5 日,也就是兔年出生的,金兔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同時代表財富跟人才(小琪自己)。
我們抽離婚姻來看,如果金兔在美國落地生根,不就是代表台灣家庭「無我」地付出數十年之後,把財富跟人才雙雙獻給美國人,換來台灣家庭的凋零,別忘了,小琪是家中獨生女,小琪如果無法在事業上一展其宏願,連小孩都不能生, 他們家族可以說就是斷後了(父母還要作到死)。
美國丈夫的幸福是享受台灣人勞動的成果:小琪的幸福是貢獻勞動成果給美國丈夫
這不就是一種掠奪嗎?
「什麼是幸福?」,小琪阿嬤的回答是:「吃飽就是幸福」,我認為電影小琪的家庭就是許許多多台灣家庭的寫照或者說是整個台灣的寫照,台灣越吃越窮,這怎麼會算是幸福呢?
「什麼是幸福?」電影一開始主角小琪的爸爸回應的台詞:「這麼小就問這個問題,長大後會是哲學家喔!」,其實本片應該就是小琪回台灣進行的一場回顧與哲學思辨之旅。
我們真的成為小時候理想中的大人了嗎?小琪小時候說:「我要成為很有用的人,改變社會」,很明顯回顧起來,自己沒有成為理想的大人,這是台灣第一代中產階級社會的成果-六、七年級世代的普遍惆悵,我們小時候被期許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吃最好、用最好的,小時候還被灌了許多偉人故事、百科全書等等,結果長大後沒什麼亮眼的成績與成就。
根據小琪回憶的人生走馬燈,我們可以看到學校老師、電視卡通、很多冠冕堂皇的言詞或者影響:
- "Sofa" 被老師硬生生地灌輸該音譯成「沙發」,而不是符合漢語構詞法的「蓬椅」
- 要學習蔣公看小魚逆流而上的精神(是為了「誰」力爭上游?)
- 卡通小甜甜:窮苦階級很可憐,要努力翻身跟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等等,不再贅屬 (很多人都討論過了)
比方說「我要成為很有用的人,改變社會」,這個志向不就是深受蔣公看小魚逆流而上的精神而啟發的嗎?要成為什麼樣「很有用的人」,可以發現在小琪的前半生裡變了很多次,但即使在看過史明的台灣人400年史以後,她跑去衝抗爭現場,也都是被這個KMT 「植入的思想基因」影響,很遺憾的是,小琪很無力,小琪可以說是為了改善父母那一代不合理的勞方權益作抗爭,結果卻被母親斥責。
後來到了某意識型態明顯的報社工作,因為一次總統大選結果,KMT 候選人落敗,報社被包圍,導致小琪的機車被波及,她的心累了,適逢阿文表哥要把她接到美國去,她就應允而去了。
去美國這件事我們可以看一下不同人的案例:
- 阿文表哥去美國是為了要逃離白色恐怖迫害
- 小琪因為在國內的無力感(政治很複雜、無力)而去美國
- 小琪國小隔壁的同學:小時候去美國只是去玩,長大成為政治人物耕耘鄉里,還改善了幸福路中港大排
- 貝蒂:"made by Amercian" ,但是被迫在台灣自力更生
跟貝蒂的重逢,對小琪的思索有很大的改變。貝蒂是在台灣社會長期受到歧視的「雜種」混血之子(父親是打越戰的不明美軍大兵射後不理),詳細可以參考我這一篇 ,在很小的時候就幻滅被迫認清現實而感到自卑,長大長期在底層打滾而不如意,在921以後才活出自信的人生>
即便不依賴別人成為單親媽媽也無仿,即使不體面地賣檳榔也無仿,而貝蒂小時候的夢想(在社會上有自信地生活著,「美國」是幼年她自信的象徵)自己無法成就,但是在下一代實現了。
哲學的探討到終點,真正的問題就是在幸福路上卻向外找幸福,原因是從小被「訓練」成被外在的意識形態所主宰,按照別人設計的標準找幸福,然後被各種不同的意識拉扯著,沒有辦法成為自己。
小琪環顧前半生,自己是軟弱的人不夠堅強,前半生過得很失敗。失敗就失敗,那就承認吧,這一代真的無法完成偉大的成就。
認清自己的狀況以後,與其在美國過著美國式享樂生活,然後家族無後,還不如離婚回台生子,雖然會更辛苦地持家,但是人財(金兔的象徵)都留在台灣,父母也開通了(以前常常扯後腿),而且有小孩就有希望,自己這一代完成不了的事情,可以接力給下一代,她的父母當初不也是如此?生育表達「傳承」,這才是最重要的。
電影含意的第三層就是台灣人的心理問題,整個電影就是所有台灣人的縮影,台灣人就是軟弱又自卑,再互相傷害把人財往外推。
要找到幸福,大家該回到幸福路上,不要再為人作嫁,應該為自己而活。
PS.很有趣的,後來看到宋導的這個訪談, 沒想到意思不謀而合。